제목   |  [7/7]新闻有观点·行业洞察丨泡面越来越贵?何以海内外“飘香”? 작성일   |  2025-07-02 조회수   |  12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※ mp3 파일 참고 :   "LINK"  링크 클릭해주시면  mp3 포함되어 있습니다 :)






 

 

           央广网北京7月2日消息(记者王娴 胡晓辉 王宏伟)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《新闻有观点》报道,泡面,承载着无数人的生活记忆,也是工作忙碌时的速食首选。然而,这个曾经低调朴实的商品,如今却走起了“高端”路线。十几元只是直播间的价格,超市里动辄卖到二十多元一碗。广告语宣称,“每一袋都有真实厚切牛肉块,面条全都是手擀的粗面口感!”放眼整个市场,不仅国内消费者愿意买单,海外市场同样表现不俗,泡面反向出口到“泡面大国”韩国,还实现了在欧美市场的“弯道超车”。
 

        是什么让泡面越来越贵?谁在为“高价泡面”买单?拓展海外市场靠的是什么?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《新闻有观点》特别策划“行业洞察”,对话国内方便面行业龙头企业相关负责人王飞、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产业导师赵晨。
 

王飞(左)赵晨(右)


        泡面越来越贵?站在企业角度,王飞认为,“高端方便面”只是一种局部的现象。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现在,随着大众收入水平大幅提升,方便面的总体价格却相对稳定,“过去一元一包的方便面,现在也就两三元一包”。这离不开企业在成本控制上的努力。从最初只有一个车间、一条生产线,到现在,企业不仅贯通了上中下游整个产业链,还建立了小麦、肉类、香料等原材料的储备机制,来保证总体价格稳定,“生产方便面需要面粉,我们就建面粉厂,需要调味料,我们就建调制品厂,需要彩色包装袋,我们又建彩印包装厂,需要纸箱,我们再建胶印包装纸箱厂”。对此赵晨认为,通过优化供应链带来成本优势,是一个成熟行业的表现。
 

方便面生产线(央广网发 受访者提供)


        单价大于等于八元的方便面,被划为“高端方便面”之列,和基础款方便面遵循完全不同的市场逻辑。赵晨分享了一组数据,根据全世界方便面协会的统计,2024年中国方便面市场的销售额下降2.4%,虽然有千亿市场规模,但这已经是连续第四年负增长;而高端方便面的增速高达20%,市场规模快速突破50亿。这组数据说明两个问题:首先,大多数选择泡面的消费者是价格敏感人群,他们对于桶面和袋面的消费正在下滑,而且对于这种基础款来说,走加价的逻辑是行不通的,曾有品牌因“加量又加价”遭到反噬;不过,随着大众的健康意识提升,围绕着健康和功能性为目标的涨价,市场是可以接受的,这跟现在主打功能和健康的饮料是类似的逻辑。
 

鲜拌面(央广网发 受访者提供)


       “每一袋都有真实厚切牛肉块,面条全都是手擀的粗面口感!”王飞介绍,从基础款方便面到高端方便面的背后,当然也离不开产品创新和技术升级。他们的企业位于河南省漯河市,他以自己的企业为例介绍,1996年,企业上线了“鲜拌面”生产项目,采用非油炸的蒸煮技术生产鲜食面,并定义为“第三代方便面”;2001年,在方便面还是袋面的情况下,企业生产出方形透明塑料碗包装的武汉热干面,不仅透明碗包装在国内可以说是划时代的,而且这也是国内首次把地方小吃和全自动工业化生产线结合起来;2018年前后,企业陆续推出了肉类包、蔬菜包、多料包、骨汤包等;2019年,随着高铁普及,企业又推出了方便在高铁上食用的自热面。
 

       这些创新产品对基本款方便面起到某种替代效应,也吸引了很多年轻消费者。然而,放眼整个方便食品领域,方便面也面临来自各种粉类、自热食品等替代品的竞争压力。王飞直言,像是柳州螺蛳粉、南京老鸭粉丝汤等方便食品,因其与地方特色小吃紧密结合,近几年颇受年轻人青睐。赵晨指出,方便食品的地域文化特色越来越鲜明,其实是满足了消费者的情绪价值,是人们对于人情原乡的回归。
 

       面对竞争,方便面企业又该何去何从?渠道变革是两位嘉宾都提到的关键词。赵晨指出,企业要重视渠道建设,尤其是传统的品牌要“有网感”,网络未必是传统品牌成交的主要阵地,但它一定是未来舆情管理、营销种草以及忠实用户社群建设方面的无形资产。王飞所在的企业高度重视渠道开拓,不仅积极借鉴开遍大街小巷的零食折扣店的模式,还加大在社交平台、直播平台及短剧植入等线上渠道的投入,以强化与年轻群体的互动。
 

中国方便面受到海外市场欢迎(央广网发 受访者提供)


        此外,中国方便面还面临来自韩国火鸡面的外来冲击,即便如此,中国方便面不仅反向出圈韩国社媒,还成功进军欧美市场。王飞介绍,出海首先要突破食品标准的问题,“如果出口到北美,需要拿到FDA认证,如果出口到欧盟国家,需要拿到Halal认证”;另一个关键是口味本土化的问题,所以他们组建了专业的研发团队,开发适应不同国家需要的口味和产品。赵晨将中国品牌出海的逻辑归纳为技术输出加文化输出的双核驱动。他认为,文化输出的优先级排在前面,“一个陌生的品牌到一个陌生的市场直接去讲技术,其实是很难的,口味才是最打动所有人的”;当然,长期来看,技术积累所带来的隐性壁垒才是竞争的“护城河”,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产品比韩国产品在欧美国家更受欢迎。
 

        未来,方便面还有哪些可能性?赵晨指出,健康化、场景化、国际化是未来增长的主线,他还建议中小企业深挖地方文化特色、做好跨界合作,避开与巨头的直接竞争。这正是王飞的企业正在践行的路径:他们在产品中添加蛋白质、蔬菜、膳食纤维等,提升健康属性;还进军豆制品领域,布局与预制菜企业、餐饮渠道合作。王飞补充,出于环保考虑,企业计划将塑料碗换成纸碗等可降解材料,他还强调企业将坚持长期主义,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,积极开拓海内外市场,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饮食需求。

 

 

 

 

https://china.cnr.cn/gdgg/20250702/t20250702_527238655.shtml

인쇄하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