제목   |  [8/20](寻味中华|戏曲)藏戏唱响青藏高原600年 작성일   |  2024-08-14 조회수   |  34036

[간체자] 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(寻味中华|戏曲)藏戏唱响青藏高原600年

 

 

 

 

      中新社拉萨8月14日电 题:藏戏唱响青藏高原600年

 

  中新社记者 赵朗

 

  开放式舞台中心,悬挂藏戏鼻祖唐东杰布的唐卡画像,演员连续跳步旋转于台,唱响藏戏《顿月顿珠》。8月上旬雪顿节期间,拉萨罗布林卡迎来一年一度的藏戏表演。

 

  《顿月顿珠》作为八大藏戏之一,在西藏家喻户晓。西藏自治区民族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桑吉东智向中新社记者介绍,该戏讲述了同父异母的两位王子,经历生离死别,重逢终获幸福的故事。其中既有宗教元素,也有神话色彩。

 

 

今年雪顿节期间罗布林卡上演藏戏。中新社记者 赵朗 摄

 

  除了雪顿节,望果节、藏历新年等西藏传统节日,藏戏都是必不可少的娱乐项目。在约600年的历史长河中,藏戏自西藏发展,远播青海、甘肃、四川等藏族聚居区。

 

  藏戏被众多学者定义为广场戏。开场,藏戏演员们依次出场,围成圆圈,表演时需站到圆圈中间,完毕后回到圆圈队伍中。尽管唱腔多样,乐器只一鼓一钹便可掌控全场。观众可通过面具辨别角色,如善者面具为白色,代表纯洁,国王面具为红色,代表威严。

 

  “藏戏是藏族民众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精神文化。”桑吉东智说,传统八大藏戏是亮相最频繁的剧目,一整部戏故事丰富到可连演数天。

 

  1960年,西藏自治区藏剧团建立。由此,传统藏戏从广场戏向舞台戏发展。

  “后来藏戏的题材从传统的宗教、神话色彩转向现实主义,比如上世纪70年代,藏戏就移植了《红灯记》。”桑吉东智发现,票友们对新编藏戏看法不一,“但民间藏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,文化总是要创新才能走下去”。

 

 

改编藏戏《图兰朵》剧照。 (资料图,索朗曲珍供图)

 

  而今,年轻的藏戏专业人士,对藏戏题材又有新尝试。35岁的索朗曲珍是西藏自治区藏剧团的青年导演,作为中国戏曲学院藏戏专业首批学生,她在中央戏剧学院深造,成为中国藏戏导演史上首位戏剧导演专业硕士。

 

  出自学院派的她创意大胆,将意大利著名歌剧《图兰朵》改编为藏戏,已在北京、上海小剧场公演。创作是以原剧为基础选取片段,但索朗曲珍表示,她依然遵循了传统藏戏温巴顿(开场戏)—雄(正戏)—扎西介巴(吉祥祝福仪式)的框架,现场演奏仍是一鼓一钹。

 

  “像剧中柳儿(鞑靼国王的侍女)第一次出场,在见到卡拉夫王子后见面行礼,那一套身段动作是传统藏戏固定的舞台调度。”但一出戏下来,大量吸收借鉴了如“一桌二椅”等中国其他戏曲的表演美学,又采用了藏语诗体的念白,背景音乐沿用交响乐。

 

 

5月25日,藏戏表演艺术家、国家一级演员巴桑教授学生藏戏舞姿。中新社记者 赵朗 摄

 

  时下,西藏自治区群艺馆开设的少儿藏戏课程受追捧。该藏戏公益培训班自2015年开设,均由已退休的国家一级演员担任教师,巴桑便是教师之一。她说:“目前学生都是藏族孩子,节假日时家长们都喜欢送过来。”

 

  巴桑执教9年,这里走出了4位中国少儿戏曲最高奖“小梅花”奖获得者。“我们会加大对民间藏戏队的扶持,建立藏戏保护数据库。”西藏自治区群艺馆(区非遗中心)工作人员格桑旺扎表示。记者发现,网上搜索“西藏数字文化馆”,不同流派的藏戏科普完备。

 

  连演7天,罗布林卡藏戏大演以八大藏戏之一《朗萨雯波》结束。演员谢幕,新老戏迷意犹未尽,已期待下一个雪顿节藏戏季到来。(完)

 

 

 

 

 
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[번체자]  

 

 

 

 

(尋味中華|戲曲)藏戲唱響青藏高原600年

 

 

 

 

 

       中新社拉薩8月14日電 題:藏戲唱響青藏高原600年

  中新社記者 趙朗

  開放式舞臺中心,懸掛藏戲鼻祖唐東傑布的唐卡畫像,演員連續跳步旋轉於臺,唱響藏戲《頓月頓珠》。8月上旬雪頓節期間,拉薩羅布林卡迎來一年一度的藏戲表演。

  《頓月頓珠》作爲八大藏戲之一,在西藏家喻戶曉。西藏自治區民族藝術研究所副研究員桑吉東智向中新社記者介紹,該戲講述了同父異母的兩位王子,經歷生離死別,重逢終獲幸福的故事。其中既有宗教元素,也有神話色彩。



今年雪頓節期間羅布林卡上演藏戲。中新社記者 趙朗 攝

  除了雪頓節,望果節、藏曆新年等西藏傳統節日,藏戲都是必不可少的娛樂項目。在約600年的歷史長河中,藏戲自西藏發展,遠播青海、甘肅、四川等藏族聚居區。

  藏戲被衆多學者定義爲廣場戲。開場,藏戲演員們依次出場,圍成圓圈,表演時需站到圓圈中間,完畢後回到圓圈隊伍中。儘管唱腔多樣,樂器只一鼓一鈸便可掌控全場。觀衆可通過面具辨別角色,如善者面具爲白色,代表純潔,國王面具爲紅色,代表威嚴。

  “藏戲是藏族民衆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過的一種精神文化。”桑吉東智說,傳統八大藏戲是亮相最頻繁的劇目,一整部戲故事豐富到可連演數天。

  1960年,西藏自治區藏劇團建立。由此,傳統藏戲從廣場戲向舞臺戲發展。

  “後來藏戲的題材從傳統的宗教、神話色彩轉向現實主義,比如上世紀70年代,藏戲就移植了《紅燈記》。”桑吉東智發現,票友們對新編藏戲看法不一,“但民間藏戲也不是一成不變的,文化總是要創新才能走下去”。



改編藏戲《圖蘭朵》劇照。 (資料圖,索朗曲珍供圖)

  而今,年輕的藏戲專業人士,對藏戲題材又有新嘗試。35歲的索朗曲珍是西藏自治區藏劇團的青年導演,作爲中國戲曲學院藏戲專業首批學生,她在中央戲劇學院深造,成爲中國藏戲導演史上首位戲劇導演專業碩士。

  出自學院派的她創意大膽,將意大利著名歌劇《圖蘭朵》改編爲藏戲,已在北京、上海小劇場公演。創作是以原劇爲基礎選取片段,但索朗曲珍表示,她依然遵循了傳統藏戲溫巴頓(開場戲)—雄(正戲)—扎西介巴(吉祥祝福儀式)的框架,現場演奏仍是一鼓一鈸。

  “像劇中柳兒(韃靼國王的侍女)第一次出場,在見到卡拉夫王子後見面行禮,那一套身段動作是傳統藏戲固定的舞臺調度。”但一齣戲下來,大量吸收借鑑瞭如“一桌二椅”等中國其他戲曲的表演美學,又採用了藏語詩體的唸白,背景音樂沿用交響樂。



5月25日,藏戲表演藝術家、國家一級演員巴桑教授學生藏戲舞姿。中新社記者 趙朗 攝

  時下,西藏自治區羣藝館開設的少兒藏戲課程受追捧。該藏戲公益培訓班自2015年開設,均由已退休的國家一級演員擔任教師,巴桑便是教師之一。她說:“目前學生都是藏族孩子,節假日時家長們都喜歡送過來。”

  巴桑執教9年,這裏走出了4位中國少兒戲曲最高獎“小梅花”獎獲得者。“我們會加大對民間藏戲隊的扶持,建立藏戲保護數據庫。”西藏自治區羣藝館(區非遺中心)工作人員格桑旺扎表示。記者發現,網上搜索“西藏數字文化館”,不同流派的藏戲科普完備。

  連演7天,羅布林卡藏戲大演以八大藏戲之一《朗薩雯波》結束。演員謝幕,新老戲迷意猶未盡,已期待下一個雪頓節藏戲季到來。(完)

 

 

 

 

[출처]https://www.chinanews.com.cn/cul/2024/08-14/10268513.shtml

 

인쇄하기